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剖析

点击数:762 | 发布时间:2025-03-02 | 来源:www.rffbs.com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办法就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要紧方面,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行计量剖析,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质进程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有关政策具备积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欧洲经济一体化获得的巨大进展,集中体目前欧洲单一市场的打造和欧洲经济货币网盟的建设进程上。因为银行业在欧盟金融市场与整个经济中的重点地位,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在这两个进程中起了要紧用途。而现在国内外有关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研究主如果定性剖析,缺少经验检验。本文运用经济计量剖析的协整检验办法,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实质进程进行经验检验。

    1、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

    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标志是1986年欧共体通过的《单一欧洲法案》的提出。在这份法案中,欧共体提出了在1992年12月31日之前打造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的,在这个市场内,达成商品、职员、服务和资本的完全流动。在《单一欧洲法案》框架下,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点,而且伴随德洛尔报告的发布和《欧洲网盟条款》的推行,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又成为推进欧洲向经济货币网盟迈进的重点动力。

    《单一欧洲法案》只不过明确了欧共体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方向性目的,具体的政策表现为欧共体理事会发布的指导性建议”。

    早在1977年,欧共体委员会就发布了《第一号银行指导建议》,其核心条约是允许外国银行在符合东道国法规的首要条件下设立分支机构。它事实上打开了成员国银行在一同体其他成员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大门,具备重大的常见性意义。但,因为各国的立法差异并没得到消除,因此《第一号银行指导建议》并没致使任何重大的跨国银行活动。真的标志着欧洲银行业和金融服务业走向单一市场的是1989年欧共体理事会发布的《第二号银行指导建议》,经过修订,1993年各成员国将它转化为本国的法律加以正式推行。这份立法涉及欧洲银行业金融服务和跨国活动的每个方面,具备十分广泛的内容,其核心是置于一同监管规则下的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依据这两项原则,任何一个成员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只须在本国获得了营业许可,就能在其他成员国开设分行,不需要事先征得接纳国的许可,其业务也只受母国监管机构的监督,而不受东道国的监督和管制。单一许可原则和母国控制原则对银行业跨国经营的便利性不言而喻,银行不再需要为了申请在海外开立分支机构的资格而花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其经营活动也只由本国的监管机构监督,如此就防止了成员国之间因为监管规则不同导致的麻烦。另外,这两项原则也为欧盟各国提供了一个监管框架,这个框架能够帮助减少对欧盟各国之间进行协调的本钱,并降低欧盟各国的监管负担,同时也限制了潜在的各国监管者的偏见。1986—1992年间,欧共体理事会还拟定了8个附加的指导建议,分别对银行业监管、资本金需要、偿债能力标准、洗钱活动、信贷风险、年报的需要和银行并购重组每个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欧共体理事会的这类指导建议系统地讲解了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需要,然后各成员国将这类需要转化本钱国的具体立法加以落实。因此,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不只依靠于各项指导建议的有效性,而且也和各成员国的具体推行情况密切有关。芝摩曼考察了所有单一市场指导建议在各成员国的推行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在1991年末至1994年4月间,已经被成员国使用的指导建议占全部指导建议的百分比已经从58%上升到89%。对于《第二号银行指导建议》,截至1994年4月,12个欧洲网盟的成员国中有11个已经依据指导建议的需要进行了国内立法,惟一的例外是西班牙。

    总体而言,在欧共体发布一系列的指导建议之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法律框架已经打造起来,在肯定意义上可以说,法律一体化比市场的实质一体化先行一步。

    2、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经验检验

    假设和数据

    第一,经验检验主如果针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同时也涉及货币市场,由于银行信贷市场利率是以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基础的,银行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二,检验的指标是利率,也就是以利率作为衡量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指标。依据利率平价理论,完全一体化的市场应该遵循单一价格原则,换言之,就是在完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所有相同金筹资产都具备相同的价格。由此,利率可以作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衡量标准。在实质状况中,因为风险的不同,文化对银行与顾客关系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不同,与各国银行为解决信息不完全而采取的方案性行为不同,一体化的银行信贷市场内利率并未必都达成均等化。因此,大家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不是以严格的价格均等化作为标准,而是用协整的定义。协整剖析觉得,伴随银行信贷市场日益一体化,地区内银行的定价行为将会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块,换言之,一体化区域内成员国的利率将表现出趋同的关系。而从具体剖析的角度说,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内,利率在短期内可以离别变动,但在长期,市场力量将迫使它们恢复到一个均衡的关系。

    这里,大家关注的是名义利率而不是实质利率,这是出于下面几方面原因的考虑。第一,在金融市场上,名义利率可以比实质利率更好地反映国际套利过程。借款者用以进行比较、评判的是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而不是实质利率,相应地,那些不通过直接投资方法进行跨国业务活动的银行一般也只不过对经过汇率预期调整的名义利率有兴趣。上述两者构成了国际套利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国际套利过程中名义利率比实质利率更要紧。第二,用实质利率进行衡量本身存在着很难克服的问题。一方面,实质利率以各国的货币分别表示,其差异没办法比较,同时,没任何一个机构对跨国实质利率进行比较,因此对于单个投资者或借款者来讲,实质利率差异并不可以够提供获利机会。其次,因为平均实质利率在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于购买力平价,而各国的购买力平价在长期来讲不会有太大的偏离,也就是说各国平均实质利率在长期是基本相等的。如此,用实质利率进行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检验具备潜在的误导性——无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是不是发生,实质利率本身的差异就非常小。因此,大家选择名义利率而不是实质利率作为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检验指标。

    大家的研究范围包含欧洲网盟的六个核心国:法国、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这类国家的经济总量占欧盟GDP总额的80%以上,非常大程度上可以代表欧洲网盟的总体。同时,为了比较区域性和全球性的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大家把剖析扩展到美国和日本。

    大家将用从1985年开始的月度利率对银行贷款利率和利差进行协整检验。对于银行贷款利率,使用各国的基准利率表示;为了计算利差,使用货币市场利率作为存款利率的近似表示。银行贷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数据都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金融统计》中得到,两者都从1985年1月开始。利差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贷款利率减去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绝对利差;二是由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得到的相对利差。

    模型的剖析框架

    1.协整检验的一般剖析框架

    一般而言,假如两个时间序列yt、Xt各自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概念为I序列,而且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或I,那样称时间序列Yt、Xt是协整的,或者说两者具备协整性。协整意味着两个时间序列变量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一直随着着另一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变化,两者不会离别太远。

    对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协整检验基本上是遵循恩格尔和格兰杰打造起来的办法,按两个步骤展开。第一,证明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然后,估计协整向量。

    协整检验的条件是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概念为I。为了确定贷款利率时间序列和利差序列是I,大家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为此,大家要构建关于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的回归方程,然后分别进行t检验和F检验。两个回归方程都包含一个紧跟在利率的滞后差分项之后的趋势变量:





    零假设表示时间序列服从随机游走,即非平稳。对于t检验,零假设是Ho:b=0;对于F检验,零假设是H0:b=d=0。假如计算出的‘统计量或F统计量的值小于临界值,那样大家不可以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一旦确定了贷款利率和利差的时间序列是I序列,大家就能从杜宾一沃森统计量开始进行协整检验。杜宾一沃森统计量从协整回归中得到,协整回归用单个国家的利率或利差yt作为因变量,欧洲网盟其余国家的平均利率和平均利差作为自变量xt:



    当由方程的回归中计算出DW值比临界值大时,拒绝不是协整的零假设,即两个时间序列存在协整性。正如恩格尔和格兰杰指出的,杜宾一沃森检验只不过作为证明存在协整性的一个近似指标,它需要更详细精准的其他检验加以补充,有代表性的是迪基一富勒检验和增广迪基一富勒检验。迪基一富勒检验基于协整回归方程的残差构建模型:


    这里,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表明了两个时间序列变量的协整性。具体地说,根据绝对值进行比较,当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不是协整的零假设,说明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存在协整关系。另外,依据以下的回归方程可以进行增广迪基一富勒检验:



    这里,根据绝对值进行比较,当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不是协整的零假设,即两个时间序列变量具备协整性。

    2.存在结构性突变的协整检验

    凯普雷觉得,对于趋同之前和之后的时间序列变量间的长期关系,协整是一个强有力的检验,但对趋同过程中的时间序列变量则不然,也就是说,在趋同发生的时期内,时间序列变量常常表现出非协整性。换言之,非协整性可以反映时间序列变量的一种趋同进程,这一结论得以成立的要紧首要条件是时间序列存在结构性突变,这种结构性原因常常是由外部用途引起的,而不是时间序列本身变化规律的结果。假如欧洲网盟促进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立法和政策手段有效,那样欧洲网盟成员国之间的利率差异应该存在降低趋势,或者说利率的时间序列显示出结构性突变,欧洲网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贷款利率出现趋同。依据上述看法,假如存在结构性突变,那样样本将要划分为突变前和突变后两个时期,然后分别对这两个时期进行协整检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这种办法进行的协整检验,缺少协整性正好意味着存在趋同进程。

    在实质经济活动中,《第二号银行指导建议》通过影响银行定价行为和角逐情况,从而对金融市场结构形成冲击,贷款利率就可能显示出结构性突变。因此,大家要对存在结构性突变的时间序列分别进行协整检验。《第二号银行指导建议》于1989年通过,到1993年9月欧盟每个成员国将它转化为本国的具体法律加以落实,因此大致可以觉得结构性突变发生在1990—1993年9月这段时期内。假如考虑90年代初期金融市场也经受多方面严峻的外部突发性冲击,如两德统1、欧洲货币体系危机等,将突变性时期确定在1990—1993年这段时期内是适合的。基于这种考虑,大家把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不一样的子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85年1月到1990年12月,代表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和手段没实质推行的阶段,可称为前一体化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93年9月到1997年12月,代表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有关政策手段开始推行后的阶段,可称为后一体化时期。1990年12月到1993年9月之间的这段时期被排除在外,以充分保证两个子时期相互独立,同时也力求降低90年代初外部冲击对欧盟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

    如此,大家就对上一部分的检验程序加以修正,具体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对从1985年1月到1997年12月的整个样本期,依据方程进行协整回归,得出DW、DF、ADF的每个值。但,在存在结构性突变的条件下,这类检验的实质意义有所减弱。第二步,进行结构性突变条件下的协整检验,把整个样本期分为两个子样本,然后分别应用方程对每个子样本进行协整检验。
    模型检验结果

    1.贷款利率和利差的趋势:描述性统计剖析

    为了说明欧洲和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大家将对欧洲网盟六个核心成员国与日本、美国的贷款利率和利差进行剖析。

    统计数据表明,整个样本期内,欧盟各成员国的货币市场平均利率水平存在不小的差异,最低的是德国,最高的是意大利;各成员国的贷款利率也并不相等,最低的是德国和荷兰,它们的平均贷款利率大约是8.2%,意大利则高达12.86%。

    假如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可以致使金筹资产价格均等化的理论假定成立,那样大家将发现各成员国的名义利率会降低到一体化之前利率最低的国家的利率水平。统计数据表明,与前一体化时期相比,后一体化时期的贷款利率明显降低。但,这种情形并非欧洲特有些,由于美国和日本的利率也表现出同样的降低趋势,也就是说利率的降低更可能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而不是因为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政策的独特后果。另外,在后一体化时期,各国的利率看着愈加接近,一个可能是什么原因因为利率常见降低而致使利率之间的差距变小。而且,统计数据也不可以够说明利率达成了均等化,毕竟在乎大利和荷兰两个国家之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差距达到4.97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利率的差距也有4.28个百分点。

    对利差的剖析表明,除去比利时和意大利以外的所有国家,与前一体化时期相比,后一体化时期的绝对利差常见降低。但这本身不足以说明欧盟金融市场达成了一体化,由于利差降低的非常大一部分缘由是各国名义利率的降低。而且,对相对利差的剖析表明,在这一时期内利差事实上是增加而不是降低。在前一体化时期,相对利差的变化范围是从比利时的1.64的高点到英国的1.10低点;而在后一体化时期,这一变化范围是从比利时的1.87到意大利的1.15。利率的减少可以非常大程度地讲解这种变化。银行贷款利率可以表示为货币市场利率加上一个附加额,而相对利差又可概念为银行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因此,当货币市场利率降低时,相对利差将会增加。但,统计数据表明,在后一体化时期,除去比利时以外的所有其他被剖析的欧盟成员国的相对利差都愈加紧密地朝德国的利差水平靠拢。总体而言,描述性统计量并不可以有力地说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只不过在较小程度上指出了不同国家利差愈加接近。

    2.利率和利差的单位根检验

    第一,大家给出协整检验第一步的结果,也就是确定待检验的时间序列是不是是一阶单整的,即时间序列是不是I序列。为此,大家分别对利率时间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所有些利率,大家都不可以够拒绝有单位根的零假设,也就是说所有些利率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地,大家可以拒绝利率的一阶差分序列的零假设,也就是说,利率的一阶差分序列是I序列。因此,大家可以得出结论,所有些利率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序列,大家可以对利率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同样地,利差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绝大多数国家的利差时间序列都是I序列,而仅有几个国家的检验值表明利差序列是I序列。这里的利差是由贷款利率除以货币市场利率而得到的相对利差。

    3.银行信贷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协整检验

    利率的协整剖析

    经过经验剖析发现,除去法国、比利时,欧盟其他国家的货币市场利率常见表现出缺少协整性。在现实状况下,对欧盟货币市场利率起基准用途的并非欧盟的平均货币市场利率,而是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因此,大家对欧盟各国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的结果见表1。


    说明:欧盟各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序列相对于德国货币市场利率序列进行回归。DW给出了的德宾一沃森统计量的检验值,100个观测值的相应的临界值是:0.511,0.386,0.322。当DW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不是协整的零假设,表明存在协整性。DF给出了简单DF回归的φ的统计量,其相应的100个观测值的临界值是:4.07,3.37,3.03。依据绝对值比较,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时,拒绝不是协整的零假设,表明存在协整性。*数据代表存在协整性的结果。

    大家可以看出德国货币市场利率和比利时、荷兰、英国三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在两个子时期都是协整的,在前一体化时期协整性表现得愈加强烈。法国和意大利有更低的检验统计量,表明它们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非协整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些后一体化时期的检验统计量的值都比前一体化时期更低,也就是说协整性在后一体化时期看上去愈加微弱,这一结果符合凯普勒的看法,即趋同进程中,可以检验到的协整性会降低,换言之,缺少协整性可以被讲解为趋同进程的结果。总体而言,欧盟各国的货币市场利率和德国的货币市场利率之间表现出较明显的协整性和趋同现象。

    货币市场利率通过固定汇率联系在一块,从而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协整性一定量上可以转换成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协整性,但这种转换关系并非非常明确。从表1中可以看出,就比利时而言,在前一体化时期其货币市场利率是协整的,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也是协整的;但对荷兰而言,货币市场利率的协整性并没致使银行贷款利率的协整性。因此,大家得出结论,即货币市场利率的趋同是银行贷款利率之间出现协整性的必要但绝不是充分的条件。

    利差的协整剖析

    这一部分大家进行利差的协整剖析。利差的协整性反映了可以将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块并确立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的套利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源于货币市场一体化,银行零售定价行为的趋同,与信贷市场的套利过程,大家不追究这种套利过程背后的驱动力量,由于协整剖析考虑的只是长期均衡化的进程是不是存在。

    说明:欧盟各国的利差相对于欧盟平均利差进行回归,对每一国的检验,欧盟平均利差中都已排除去该国的利差;美国和日本的利差相对于欧盟平均利差进行回归。DW给出了德宾—沃森统计量的检验值,100个观测值相应的临界值是:0.511,0.386,0.322。当DW值大于临界值时,拒绝零假设,意味着存在协整性。ADF给出了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估计参数的t统计量,括号中的k给出了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滞后项数,因此k=0代表简单的迪基—富勒回归。100个观测值的迪基—富勒回归的相应临界值为:4.07,3.37,3.03,100个观测值的增广迪基-富勒回归的相应临界值为:3.77,3.17,2.84。表中*数据代表没有协整性的结果。

    表2给出了整个样本期的利差协整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欧盟各国的利差序列较为常见地表现出明显的协整性。但,将样本分为前一体化时期和后一体化时期之后,检验结果会表现出很多结构性变化。一般地,在第一个子时期,检验结果大体上表明存在协整性,惟一的例外是法国,只不过部分地表现出协整性。在后一体化时期,大家发现协整性减弱。依据ADF统计量,在后一体化时期中可以确定存在协整性的只有英国。

    4.区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和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

    最后,大家从区域对比的角度剖析协整检验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欧盟6国作为一个整体,对比美国和日本研究其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主要为了明确现在的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进程在多大程度上是欧盟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结果,或者只不过金融市场全球化的一个结果。而依据前面部分的协整检验的结果,大家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货币市场利率还是贷款利率,欧盟和美国、日本都没有协整性,利差也是这样。这说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主如果区域性现象,也就是说,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主如果欧盟政策推进的结果。上述结果的一个隐含结论是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水平远远超越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水平,从全球的角度看这或许会致使某种程度的歧视性福利损失:因为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顾客或许会偏向于选择一体化地区内的欧洲银行,而不选择本钱最小、价格较低的地区外银行。为了降低或防止这种损失,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应加速进步,并最后赶上区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在某种意义上,WTO框架下金融服务贸易多边协议的达成为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进一步进步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3、简要结论

    依据上文的协整检验,大家可以得到以下的简要结论:第一,欧盟各国货币市场利率表现出较好的协整性,说明欧盟货币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较高;第二,欧盟各国银行贷款利率的协整性较差,说明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存在较明显的市场分割;第三,无论是货币市场利率、银行贷款利率,还是利差,后一体化时期的协整性都明显弱于前一体化时期的协整性,依据凯普勒的有关看法,这意味着后一体化时期存在着利率的趋同,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确实发挥了用途;第四,依据区域间的对比检验,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主如果一种区域性现象,而不是全球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结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欧盟银行信贷市场一体化的政策起到肯定有哪些用途。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